古玉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,在收藏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。近年来,古玉市场表现亮眼,尤其是高古玉(汉代以前玉器),更是吸引了众多高端藏家的目光,迎来了价值重估的热潮。
红山文化玉龙在今年拍卖市场上大放异彩,超估价成交,推动当季高古玉均价跃升 45%,彰显出市场对中华文明早期遗珍的强烈追捧。1971 年,红山文化玉龙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,其呈钩曲形,口闭吻长,鼻端前突,上翘起棱,端面截平,颈上有长毛,尾部尖收而上卷,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 “龙” 字。它的发现,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,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,其典型意义不容置疑。
龙山文化玉圭存世量稀少,却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,其作为古代重要礼器,象征权力与地位,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2024 年 4 月 8 日,香港嘉德 “苍灵神御 —— 沐文堂珍藏古玉” 专场中,一件龙山文化玉圭以 408 万港元落槌。这件长 18.3 厘米的玉圭,表面以减地浮雕技法刻画四组神人兽面纹,纹饰群紧密环绕中央钻孔分布,与常见布局不同,可能与特定部落祭祀仪轨相关。经科学检测,其材质为典型布丁石类透闪石。现存考古出土的 247 件龙山玉圭中,93% 采用此类地方玉料。
古玉的价值,不仅在于其材质珍贵,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。从新石器时代造型质朴的玉器,到商周时期庄严肃穆的祭祀用玉,再到战汉时期工艺精湛的实用玉器,每一件古玉都是时代的见证者,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、礼仪制度与工艺水平,堪称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 “活化石”。
20 世纪以来,大量史前玉器的考古发掘不断刷新玉文化的历史。9000 年前的小南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,包括玉玦、玉斧等,其工艺虽简单,却开启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。8000 年前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,如玉玦、玉匕形器等,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,还可能具有区分等级的作用。6000 年前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,“唯玉为葬” 现象盛行,玉器大量出土,如玉猪龙、C 形玉龙等,造型独特,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宗教意义。5000 年前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,玉器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平,玉琮、玉璧等礼器大量出现,其精细的雕刻工艺与独特的纹饰,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与严格的等级制度。4000 年前陕西黄土高原的石峁文化和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龙山文化,玉器的使用更为广泛,玉圭、玉钺等礼器象征着权力与地位,是中华 “三皇五帝” 时期的重要证明。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,佐证了《越绝书》记载的 “玉器时代”。
近年来,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,公众对古玉的认知逐步深化,市场对古玉的价值评估也在持续提升。以往,古玉鉴定难度高,赝品充斥市场,令许多藏家望而却步。如今,科技手段如碳 14 检测等广泛应用,大大提高了古玉鉴定的准确性;专业的古玉鉴定机构和专家不断涌现,为藏家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服务。此外,新《文物法》实施,进一步激发了古玉的市场活力,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
在 2024 年,国内拍卖市场高古玉总成交额超 4.1 亿元,较 2023 年增长一倍,500 万级别的高古玉总成交额超 2 亿,千万级别的前十大古玉拍品均为高古玉,彻底改变了以往与明清玉器 “平分秋色” 的市场格局。在香港苏富比、佳士得的高古玉专场,成交率更是高达百分百,总成交额场场破亿。
战国晚期青黄玉卷龙扭丝纹珮
成交价:1497万港元成交 (RMB 1,356.58万)
尽管古玉市场前景广阔,但也存在一定风险,赝品问题依然不容忽视。藏家在入手古玉时,务必谨慎选择可靠渠道,寻求专业鉴定。一旦收藏到品质上乘的精品古玉,其在高端收藏市场将极具竞争力,未来升值空间不可估量。另外,藏家们若有意涉足高古玉收藏领域,务必对法律风险保持高度警惕,谨慎核实每一件高古玉的来源合法性,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开展收藏活动,切不可因一时的疏忽或侥幸心理,而陷入法律的泥沼,给自己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。
古玉正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,在收藏市场上续写价值重估的传奇,吸引着越来越多藏家投身其中,探寻古玉背后的千年文明密码。
声明 | 图文来源网络,旨在分享传播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联系。